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桥教案

时间:2024-06-13 20:57:28
【实用】桥教案合集七篇

【实用】桥教案合集七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桥教案 篇1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特点。

2.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狮子形状的描写。

教具准备:

1张幻灯片 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卢沟桥及“七七事变”,出示录像。

2、齐读课题,说说由题目可看出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3、观察图画,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课文。

2.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教师据情况找适当时机加以解决。

三、深入阅读,学生自悟

1.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写得是什么?

2.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

3.“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四、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出示幻灯片和描写狮子形状的排比句,体会作者是

怎样把它们写具体的。使学生体会到除了写看到的,还可以把想象的也写进去。

2.教师补充“七七事变”的资料,播放录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五、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会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第二自然段。

4.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2.指导第二自然段的背诵,进一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还会有哪些形状的狮子。

3.把想象出的狮子的形状用通顺的语言写出来。

三、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指导学生识记重点生字。

2.指导学生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推荐作业;

预习第三课。

教后记:

1、导课时,让学生说说有关卢沟桥和七七事变的情况,谭硕同学讲得很多,由此可看出学生提前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好处,今后要多鼓励学生课前拓展预习。

2、在学习赵州桥时,学生已经初步的研究认识了卢沟桥,这次学习重点抓住第二段。教学这一段时,我紧抓住形状“各不相同”一词,图文对照,让学生展开想象。首先让学生想像课文中描写的狮子的五种形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

1、认读3个字。

2、浏览课文,了解心理实验的起因、经过、结论。

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

思品: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教学重点: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教学难点:自学课文能力的培养。

查阅资料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数 2

第 1 课时

教学要求: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走过独木桥吗?什么时候走过?有什么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和你们一样大小的小伙伴们在走独木桥后有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通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放慢速度多读几次。

2、交流初步感受。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划分文章段落。

三、细读体会

(一)默读课文,结合表格把文中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口头填表。自学后,主动与小组同学交流。

实验目的 实验次数 桥下状况 学生表现 实验结论

(二)全班交流。

抓住重点的词语“很快穿过、异常小心、战战兢兢、慢慢爬过、心有余悸”进行指导体会。

四、情感升华

读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先写下来,再与同学进行交流。

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学谓语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结合起来

2、通过互动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译课文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结构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西湖春月之美,品味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以及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投影西湖图片

俗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我国优美的名胜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宋朝苏东坡《饮湖上初晴雨后》中曾以古代美人西施比拟西湖:“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中的《晚游六桥待月记》,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2)写作背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师至江苏吴县任县令,虽颇有政绩,但却感到“性与俗违,官非其器”,羡慕陶潜“归去来兮”,万历二十五年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 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自学质疑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夕岚: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个接一个恋:迷住去:离开歌吹:唱歌奏乐粉汗:年轻妇女的汗艳冶:美丽,妖艳设色:用颜色描画夕春:夕阳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受用:享用

四、互动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译课文

1、学生翻译,师生共同纠正

五、互动探究、精讲点拨:分析欣赏本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

思考并讨论问题

①作者认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节与时辰?

答:西湖是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慧眼,情有独钟所以开篇便说:“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②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③西湖之月为最盛表现在哪里?

④按逻辑,本文应该在描写“西湖最盛”“为春”之后,应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但作者却先写了什么?

⑤本文有什么写作特色?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本文所描绘的由白堤断桥至苏堤六桥一带着日盛景,并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文章以审美感受为线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时不尚夸饰,只就眼前之景点染几笔,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七、课外作业

课后认真观察校园的秋景,依照本文的方式,写一篇《校园秋景图》

桥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能大胆尝试各种平衡器具的运动,发展平衡能力。

2、 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

活动准备:

1、 平衡木、平衡台、竹梯、搓板等各种独木桥若干。

2、 各种积木、布包、沙包、塑料盆、桶等玩具分布在场地的周围。

3、 录音机、磁带、干毛巾(供幼儿擦汗用)

4、 场地布置

5、 小兔子头饰

活动过程:

(一).扮演角色、活动身体

教师引导幼儿在音乐伴随下做自己小兔子的模仿动作。

(二).熟悉器材、探索玩法

1、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小兔子来玩"过小桥"的游戏,大家先来搭桥吧。教师带领幼儿将场边的器械搬到场中间搭成各种桥(允许按幼儿的意愿搭桥)。

2、 教师引导:场地上有各种小桥,大家选自己喜欢的小桥去走走玩玩,看谁走得又快又稳。

3、 幼儿分散活动,老师观察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走过平衡木,提醒幼儿找人空的小桥走,不要碰撞同伴。

(三).交流分享、重点练习

1、 请幼儿相互讲讲走了哪些小桥?用了哪些方法?怎样过小桥又稳又安全?

2、 请多名幼儿演示,大家评议。

3、 引出持物走独木桥方法

(1).教师引导:小兔子们,下面我们来做"过桥表演"的游戏好吗?过桥时你们可以拿场地边上的各种玩具做各种动作,看谁能勇敢地走过独木桥,能表演各种动作。

(2).教师做动作演示:一手侧平举一手扶着头顶上的塑料盆走过独木桥。

(3).幼儿分散、自由地选择辅助材料并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走过独木桥。

(4).教师观察,及时发现大胆勇敢及动作方法多的幼儿。

(5).请幼儿轮流演示,师生评议。

(四).放松身体、整理收拾器材

1、 幼儿模仿小兔子吃青草,并适当休息、擦汗。

2、 表扬勇敢大胆、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

3、 师生共同收拾整理活动器具。

桥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看图学文,有三幅图画。一幅大图是卢沟桥一侧的全景,可以看出卢沟桥的栏杆间有许多柱子,每根柱子上都雕着狮子。两幅小图是两根柱子上狮子的特写,有大狮子,也有小狮子。课文着重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形态各异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通过查找资料,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大致经过,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开始的地点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练习用“甚至”、“大概”造句。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形态各异的.特点。通过查找资料,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开始的地点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构想

要求学生回家从资料或父母口中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全过程,有条件可查找卢沟桥始建的资料。课上检查预习情况,引导学生围绕“思考、练习1”进一步自学,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还要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充分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体会省略号的用法,从中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义,结合8月日首相小泉参拜神社事件,教育学生要爱国,要爱和平,要振兴中华。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揭题导入

1、指名介绍卢沟桥及其故事、历史意义,读文,学习生字读音

2、导入新课

二、指导看图

1、看全景图: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2、看分图: 第二图:这些狮子栩栩如生,个个雄壮威武,非常可爱。

第三图: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多得数不清。

3、说说看完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了解各段大意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新词,说说自然段段意

2、结合图画,自由读读课文,后同桌间说说卢沟桥的狮子是什么样的。

四、学习新字词

1、读准字音。(铺、雕、歇、概、侵、抗)

2、记清字形。(歇、概、侵)

3、理解词义:

(歇后语、联拱石桥、驻扎、望柱、偎依、大概、挑衅、甚至)

五、看图,后想图读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分段朗读课文。

二、读文分段

1、课文中哪几段具体介绍卢沟桥的狮子的,用双竖线在其头尾处标出

2、说明这种分段方法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用最快的速度记下第一段中卢沟桥的相关资料

(长度、建筑年代)

特点:狮子多得数不清。

2、学习第二段

(1)图文对照说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有何特点。

(2)说说这段话在介绍石狮子时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排比句式)

1)读文,认识什么是排比(连续使用了3个以上的相同句式,集中表达一个意思)举文中例子说明。

2)读排比句,感受其句式起伏,领略其表达作用

3) 多媒体出示荷花图,说说荷花的形态及自己的想象

4) 练习用文中的“有的……好像”句式将同学们刚才的话连起来说说,其余同学作好记录。

5)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学习第三段

(1)读课文,了解段意。

(2)了解“七七事变”。

四、总结课文

1、说说喜欢卢沟桥的狮子的原因。

2、看图读课文。

五、尝试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桥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 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 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二、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3、齐读课文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 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 学写生字。重点指导:滚

六、 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 认读生字。

2、 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 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

(a) 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

(2) 指导朗读第二节

4、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1、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桥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熟悉歌词、学唱歌曲,并初步唱出歌曲中2/4拍和3/4拍的不同节奏感。

2.锻炼幼儿的胆量,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克服依赖他人的心理。

3.尝试运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

4.培养团队精神,增强相互间的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学会儿歌《小熊过桥》。

2.队形训练。

3.音乐课件,打击乐器,绿色拼板等。

活动过程:

1.游戏,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

师:宝宝们,跟妈妈一起过桥了…

2.幼儿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初步学唱歌曲《小熊过桥》。

① 欣赏歌曲。

师:妈妈把这首儿歌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并制成了动画,现在我们一起欣赏吧!

② 感受歌曲的节拍。

师:宝宝们,现在让我们感受一下《小熊过桥》的节拍。

③边看课件边唱歌。

课件所起作用:视听结合,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可以根据课件中的表演去激发幼儿的动作技能的发展。

(用各种方法分别引导学唱)

3.尝试运用不同方式练习演唱歌曲。

接唱;一边唱、一边打节奏。

4.音乐会。

师:我们一起来举办个家庭音乐会好吗?

5.结束部分。(可以播放课件,以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师:宝宝们,她们正在举行歌舞联欢会,邀请我们参加呢。我们现在就去吧!

《【实用】桥教案合集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