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13 20:57:15
【推荐】语文教案模板8篇

【推荐】语文教案模板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以及精彩的句子。

2、 体会作者对少年往事的深切怀念和这些金色回忆对她人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从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中,理解成长的过程。

2、 难点:体会作者对往事深切怀念之情和回忆对“我”人生的影响。

教学设想

通过学习本课,激起学生少年时代的记忆,让他们重温往事,唤醒他们的思想激情。学生在此过程中,再次思考了现在和未来,对人生重新定位。

预习安排

1、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往事,选一两件使你无法忘怀的事。为什么使你难以忘记?

2、 预习课文,给不认识的字词标音,并且使用工具书查出不理解的词语。上课的时候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些重要词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

漪( ) 淼( )

徜徉( )慷慨( )

凝( ) 镌( )

谆谆( ) 镂( )

娥( ) 婵( )

搜索枯( )肠 历历( )在目

三、于漪小档案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听老师的谆谆教导

四、读读议议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从“依依往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成长的源头在何处?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最能打动你的心 ,为什么?

要求:1、独立阅读、思考。

2、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

五、作业 探寻名人文学踪迹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给大家说说;你自己呢,也曾经有被文学感染的经历与体验吗?(可以是受某本书、某句诗、某本书的插图、某堂课、某个老师等等的影响)

再看于漪的一段自我介绍。

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长江水哺育我成长,金山、焦山秀丽的景色给我以良好的熏陶,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在我心中播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十分幸运我碰到了好老师,……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对中外著名文学作品的着迷,给我以深深的感染。“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1951年夏,我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从此。在基础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至今已60个春秋。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深厚灿烂的文化使我激动不已,我常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更始终认识到自己重任在肩,要终身进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师:从这两段文字我们可以找寻到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吗?

(生发言,师点拨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于漪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爱中华文化、爱生活、爱学习、爱老师……我们在联读的同时,也寻找到一代名师的成才源头,相信对任何一个立志成才的中国人来说,对在坐的每位同学来说,这都是必经之路!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图画读懂故事,说出这个故事的内容。

2、帮助小明想个办法,并能把想到的办法说清楚。然后评一评谁的办法好,谁说得好。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故事,想出办法。

2、清楚地表述自己想出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话题。

该怎么读?(疑问的语气)那么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呢?(“?”)再读一读。

二、自己看图,思考问题。

1、小组合作,互相说说这三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互相补充。

2、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内容。

3、你学得小明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老爷爷为什么不让小明取牛奶?(过意不去,定要答谢。)

4、自己动脑筋,帮小明想个办法。

5、小组内交流,选出最佳办法。

三、交流评价。

1、收钱送奶。

2、不收钱,不取奶。

3、辩论。

4、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5、评一评,谁的办法好?为什么?

四、表演故事。

分组排演,可以有不同的结局。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认识12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学会“自、已、东、西”4个字,并会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认字和组词

2、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指导背诵。

1、看图提示背诵。

2、背诵自已喜欢的部分。

二、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检查要求掌握的生字,一起认读。(读准“深、您、那、吧、吗”)

2、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给这些字找朋友(组词)。在文中画一画,读一读这些生字。

3、指导书写。先让学生观察字形,然后一起评字(对生字进行评析、讲解)、组词,让学生口述笔画、笔顺,教师讲解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范写,学生书空、描红。

4、比较字形:“自”与“目”;“已”和“巴”。注意“已”字第三笔不出头,“自”字的短撇、“已”字竖弯钩的位置。认识偏旁“学字头”。

5、观察“东”“西”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车”字的第二笔和左右两点的位置及写法,提醒写好左点。

6、要求会认的字,让学生自已注上拼音认读,教师出示卡片带读。

三、复习检查,表演课文。

1、检查要求学会和会认的字,指导齐背课文。

2、学生戴上头饰,分组表演故事(课文):今天,小朋友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表演得最好。

四、总结全文,教导学生。

小鸭和小鹰通过自已勇敢的尝试,分别学会了游泳和飞翔。那么,是不是我们也应该自已学会做一做什么呢?比如:书包自已背,文具自已收,自已的房间自已整理等。

板书设计

14、自已去吧

小鹰图(贴)学会飞翔

自已去吧

小鸭图(贴) ……此处隐藏4847个字……,(结果怎样)________。

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1~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

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

2、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儿?

指导朗读第2节第3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妙。)

4、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厄”与“遭”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

六、作业练习

1、抄写生率新调。

2、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9个;能积累“成团成簇、蠕动、三五成群、寒气逼人”等词语;能根据媒体演示理解“成团成簇、蠕动”等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了解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动物休眠的特点,并用流畅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静心阅读,边默读边思考,了解课文的主要层次,及蝙蝠和海参休眠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学文的基础上能用流畅的语言作介绍。

教学准备: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思考“阅读芳草地1”课文哪部份写蝙蝠,哪部份写海参。

3、查找蝙蝠和海参的有关资料

4、根据“语言直播厅”,自由查找冬眠或夏眠动物的资料。

准备蝙蝠休眠的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导语导入: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今天让我们走进动物世界,去看看。板书:动物

2、补齐课题:

课前预习我们知道课文介绍了哪两种动物?

板书:蝙蝠、海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参”是多音字)

3、这两种动物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习性?(都需要睡眠,理解此处的“睡眠”不同于平时所说的“睡觉”,是某些动物的一种生理现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不动不吃)。

蝙蝠在冬天睡觉。板书:冬眠。读准“眠”说说眠是什么意思。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冬眠?

4、引发兴趣:还有的动物要夏眠。板书:夏眠。

5、课文既介绍了蝙蝠的冬眠又介绍了海参的夏眠因此课文题目为“动物的休眠”。

补全课题。

说明:三年级仍旧要重视拼音教学。通过“蝙蝠”“海参”两个词语的拼音练读,让学生读准字音。同时也复习了多音字的知识。“眠”是三拼音,通过拼读适时地滚动复习三拼音的音节,巩固汉语拼音。“冬眠”是学生已较为熟知的知识,已经能自行掌握,就不用反复强调,点出即可。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夏眠”这是学生所不知的“新知”。而简单的板书也就已经将课文主干抓住。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板书读错的字词,纠正;读生字。

2、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蝙蝠?哪些部分写海参?用“//”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3、齐读课文,交流

说明: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上课时要注意反馈预习情况。读课文,将课后“阅读芳草地”的练习内容穿插于本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段落及分段的方法。

三、深入研读课文,积累语言。

1、根据自学要求,分组学习。

(1)认真自读课文,根据课后格表,了解两种动物休眠的具体情况;然后小组交流。

(2)讨论:两种动物的休眠有什么不同?它们睡眠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说明: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读文,培养学生静心读文,边读边思考习惯;鼓励学生在小组主动与他人交流,自信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交流:

(1)交流写蝙蝠休眠的部分。

●蝙蝠冬眠的地方:山洞、屋檐……这些地方用文中概括的语言表达就是——(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注意“僻”与“避”字形)这里“……”还可以是哪些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

●蝙蝠怎样冬眠:双脚抓住崖壁、房檐等,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通过媒体理解“成团成簇”,也即前文的“集体”一词的具体表现;抓住:“挂”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蝙蝠的资料)

●朗读1—3节

(2)交流写海参休眠的部分

●海参怎样冬眠:睡觉(自问自答句子分别师生问读。知道:自己问自己回答;感受:一问一答,读来顺畅。“蠕”读音是卷舌音,抓住“蠕动”简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海参的资料)

●朗读4—6节

说明:在交流表格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例如在交流蝙蝠在什么地方冬眠时,可以让学生想想省略号还省略了什么地方,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地方有共同特点——僻静、避风寒,结合区分两个生字的字形。在交流蝙蝠冬眠时的样子时引导抓住动词,了解蝙蝠休眠的特点。

(3)读读课文,参照表格,说说两种动物的休眠有什么不同?

(4)读全文交流两种动物睡眠的共同原因。

●通过朗读和句子比较,体会句子:

“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

“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吃的没有了。”

●出示:“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

“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在文中找到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句子,

体会第2个设问句:为什么会想到大雁和燕子?这个问答说明什么?

(蝙蝠也会飞行;和其他会飞的动物比较,它对付绝粮的办法很特别。)

指导朗读,抓住“不”、“都”。

●通过比较,体会句子“夏天,海底再也没有海参吃的东西了。”

完成“词句活动室”2。朗读句子,读出语气语调。

3、总结:动物休眠是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吃的东西,为了保持体能,便要休眠。

4、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课外延伸:

根据收集的资料说说你知道哪些动物也要“冬眠”(或者“夏眠”)?它们是怎样“冬眠”(或者“夏眠”)的?完成“语言直播厅”

五、布置作业:

《【推荐】语文教案模板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